哈電集團:老牌制造業國企的創新轉型之道
新華社哈爾濱12月3日電 題:哈電集團:老牌制造業國企的創新轉型之道
新華社記者辛林霞
在產能過剩、需求不足的嚴峻形勢下,國家“一五”時期重點項目、我國大型電站設備制造生產基地——哈爾濱電氣集團公司去年實現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36.2%,今年預計增長超80%,頻頻在國際高端電力設備領域實現重大突破。企業憑借多年來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科技創新,不斷拓展新市場,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老牌國企的新優勢
作為老牌國有企業,靠什么拓展新的市場領域,靠什么培育新產業?成為哈電集團重振雄風的關鍵問題。近兩年,哈電集團無論在傳統市場還是新興產業,都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核主泵被喻為核電站的“心臟”,其核心技術是制約我國核電事業發展的瓶頸,通過攻克核島設備設計制造難關,哈電集團已經形成常規島全部設備和核島部分主設備的設計制造能力。2015年4月,哈電集團設計制造出國內首臺300兆瓦級壓水堆核電站軸封型核主泵機組;2016年3月,研制成功300兆瓦核電站反應堆冷卻劑泵組,填補了國內核電歷史上主泵設備國產化的空白。
在傳統煤電市場需求明顯下降的新形勢下,哈電集團加大百萬清潔高效煤電機組、華龍一號等自主知識產權主導產品,以及二次再熱機組、準東煤燃燒技術研發力度,依靠領先的新技術,完善在役機組改造方案,讓老市場產生新活力。
哈電集團哈爾濱鍋爐廠技術管理處處長徐玉軍說,新疆準東煤儲量巨大但難燒,普通鍋爐不到1個月就被堵死了,哈鍋研發的新技術能使其達到穩定燃燒,目前在準東煤的市場占有率超過60%,在傳統的褐煤項目也占有絕對優勢。
企業管理層告訴記者,正是持續的科技研發使哈電集團水電、煤電、氣電等傳統產品不斷升級,核電等新業務穩步拓展,燃驅與電驅、光熱發電等新技術、新產品不斷開發。在去年訂單大幅增加的情況下,2016年哈電集團發電設備產量、電站鍋爐、電站汽輪機預計同比都將有兩位數的增長。
從生產制造向生產服務轉型
記者了解到,在發電裝備市場需求下降的情況下,單純設備制造的盈利空間有限,需要充分利用新技術手段和新商業模式,使企業從生產制造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
如同醫療專家遠程會診一樣,對水電機組的遠程診斷服務,是近期哈電集團為三峽、向家壩及溪洛渡電站3個電站用戶提供的一項全新服務。這套遠程診斷系統的開發正是哈電集團探索通過創建發電設備全生命周期服務的新商業模式,來實現從生產制造向生產服務的跨越。
“這是新的增長點,如果干好了,數據庫會越來越大,精度越來越高,會比發電機利潤高多了。”哈電集團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劉平安說。
哈電集團將現代制造服務業規劃為集團六大業務板塊之一,它在服務模式方面的變化,還體現在幫助用戶對傳統生產線的升級改造。哈電集團哈爾濱鍋爐廠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趙彥華說,在國內清潔煤電發電技術方面,哈電鍋爐產品的市場占有率超過1/3,去年改造服務和脫硫脫銷服務兩項加起來已占總產值的10%。
“雖然當前火電設備市場需求在下滑,但仍有10億千瓦的裝機存量,就像買車后要修車、保養一樣,這些設備的改造升級比做新設備的利潤要高。未來整個機組的檢測、故障分析、改造修理等全生命周期的服務,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會更高。”趙彥華說。
“走出去”拓展更廣空間
依靠持續提升的研發實力,借助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即使在近年全球新建電力工程數量減少、國際電站項目行業競爭加劇的大環境下,哈電集團依然實現了從市場開發國際化到經營理念國際化,從裝備“走出去”到技術、服務、資本、標準“走出去”。
由于多年堅持原始創新和自主開發,哈電集團“走出去”開拓海外市場,就減少了引進和吸收技術所面臨的包括知識產權在內的諸多限制,哈電品牌因此在海外越叫越響。2015年,集團所屬的哈電國際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3億元,占集團營業收入的22.5%,同比增長54%。其中,2015年相繼簽訂的阿聯酋迪拜哈翔清潔煤電站一期2臺600兆瓦項目,也是中資公司首次以投融資和總承包模式(BOO)進入中東電力市場。
在“駕船出海”的同時,哈電集團還密切與國內外優秀企業合資合作“借船出海”,通過中電建、中能建、三峽集團等國內總包方實現發電設備出口海外。“因為此前合作較多,我們跟三峽、葛洲壩的公司抱團出海,他們對我們的產品質量信任,三峽集團把許多項目都給哈電了。”哈電集團哈爾濱電機廠設計部部長楊安濱說。
- 上一篇:熱點前瞻:風電、水電“十三五”規劃發布 關注兩大板塊 2016/12/16
- 下一篇:上海發電機廠制造黨支部:傾聽職工需求 把民生工作做到實處 2016/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