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機廠:一座工廠的“擔當”
2016/12/5 11:15:25點擊:
近,上海電氣集團上海電機廠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上海電機廠、上電公司)的一臺電動機安裝在國家西氣東輸工程東段輸氣管線上。曾經,綿延數千公里的西氣東輸管線上,每隔幾百公里就有一臺西門子、GE等跨國公司出品的超高速防爆電機為天然氣輸送提供動力。如今,這臺滬產電動機,是取代洋品牌的第一臺。
如今面對國家能源局的贊譽和找上門來的新訂單,上電公司總經理陳明涵常常會想起三年前的場景:西氣東輸的巨大市場擺在眼前,但攬下國內沒人敢做的挑戰,萬一失敗,會不會讓企業承擔不必要的風險?人們猶豫不決。“成功了是你們的,失敗了歸我。”關鍵時刻,陳明涵的一句話,讓全公司上下吃下自主創新的 “定心丸”。
在一些老職工聽來,陳明涵的這句話勾起他們的記憶。三十年前,面對廣東順德糖廠廠長的憂心忡忡,老廠長李文華用一句話回答:“萬一發生問題,您打電報來,我李文華一定趕到順德,陪您一起挨扁擔。”后來這句被稱為“扁擔電機”精神的話語,傳遍改革開放初期的全中國。
與共和國同齡的上海電機廠,從來不缺 “敢為天下先”的勁頭。翻開泛黃的老相片,意氣風發的工人推著新中國第一臺汽輪發電機,游行在南京路上向全國人民報告喜訊;全世界第一臺雙水內冷發電機旁,工人和專家激動得把手拍得通紅……羅馬不是一天建成,
一座敢于擔當的工廠里,同樣凝固歲月。從雙水內冷的首創精神,到 “扁擔電機”的市場經濟闖勁,一點一滴,積淀出今天海派企業的性格:從不在夢想前猶豫徘徊,從來在困難時挺身而出。
世界第一臺
1958年,第二個五年計劃開始時,電力供應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為此,國家要求上海電機廠制造更多的汽輪發電機支援工農業生產。
這個百廢待興的年代,成立短短8年的上海電機廠廠房簡陋,設備落后。制造汽輪發電機需要轉軸和護環,這兩個重要部件當時國內生產尚未過關,須從國外進口。人家給幾根轉軸、幾套護環,就只能生產幾臺汽輪發電機。
在這種情況下,滿足國家對電站設備的需要,只有在冷卻介質和冷卻方式上想辦法。冷卻介質分為空冷、氫冷和水冷。空氣冷卻效能最低,氫氣冷卻比空氣冷卻高3-4倍,水冷比空冷高40-50倍。冷卻方式上有內冷和外冷之分,內冷效果又比外冷為好。但是在制造技術上,水冷比氫冷困難,內冷比外冷困難,特別是轉子繞組水內冷,世界上還沒有先例。
1958年7月3日,上海電機廠成立由副廠長、總工程師孟慶元領導,由汪耕為組長,多名技術專家組成的雙水內冷設計小組,挑戰世界首臺的任務正式展開。
當時廠里一沒有現場技術資料,只有薄薄幾頁介紹內冷的文章;二沒有實物可以參考,只有浙江大學的試驗模型;三沒有專家指導,一切得靠自己摸索。設計工作全面啟動后,從領導干部、技術人員到工人群眾,所有人都竭盡所能貢獻智慧。遇到技術問題,設計人員在廠門口貼出征求解決方案的“大字報”,“問計”全廠員工。當年7月底,世界上第一臺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設計基本完成。
設計關過了,制造關迎面而來。上海電機廠老式皮帶車床還在轉,起吊能力只有50噸。生產工人經驗缺乏,加上原材料質量較差,做出來的零部件一度十分粗糙。
以薄弱的工業基礎沖擊世界高峰,必然遇到種種挫折。制造中遇到最大問題就是滲漏水。大家請來自來水修理工、閥門管理工、熟悉油壓系統的汽車修理工、機床檢修工,一邊討論,一邊試驗。各行各業的能手群策群力,先后試制100多種式樣的零件,終于攻下難關。
1958年10月27日,經過100多天的日夜趕制,1.2萬千瓦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在超速試驗室試車一次成功,成為世界發電機制造史上的一項重大突破。
當年12月,世界上第一臺1.2萬千瓦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安裝在上海南市發電廠,發電初期發生一些問題被解決后,在南市電廠正常運行34年,直到1993年8月才因機組容量小而被拆除。
陪您挨扁擔
那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最初年代。1981年初,上海電機廠派出大批經營、技術人員,由廠領導帶隊,分赴全國重點城市、廠礦企業和基本用戶進行市場調查。
當年3月,李文華廠長親自帶調查組趕到廣東順德糖廠調查訪問。當他看到這個廣東最大的糖廠仍然使用落后的蒸汽機榨糖,十分吃驚,也為自己工廠不能為他們提供先進裝備而深深內疚。
當時,糖廠領導和技術人員正在考慮技改方案,卻有些舉棋不定。上海電機廠提出了在不改變整個軋糖車間工藝流程的前提下,用直流電機代替蒸汽機的方案,討論后被對方接受。但新設備能不能及時提交?投產后會不會有問題?當糖廠廠長趕到上海探詢時,李文華干脆地回答:“保證如期供應,我負責。”但是,糖廠廠長還是不放心地說:“老李啊,您負不了責啊!糖廠開榨以后,農民每天用幾百條船運甘蔗來榨,萬一設備出問題,甘蔗處理不了,就會爛掉。那時候,幾千農民會拿扁擔打我們!”李文華聽了,仍然信心十足地回答:“萬一發生了這種情況,您打電報來,我李文華一定趕到順德,陪您一起挨扁擔!”
兩位廠長的對話很快傳開了,大家詼諧地把這批電機叫做“扁擔電機”,在它的任務單前面打上緊急訂貨符號,一路開綠燈。這批電機終于如期交貨,并且一次試車成功。在整個100天左右的榨糖季節里,除了由于工人操作不當停過8分鐘之外,一直運轉正常。
順德糖廠技改成功消息,迅速在廣東、廣西、福建、江西等甘蔗主產地區傳開了,訂貨單如雪片飛來。李文華又和開發部技術人員商量,根據華南環境和榨糖工藝條件,重新設計一種制糖專用電機的系列產品。此后幾年,糖廠電機訂貨量穩步上升,從而使上海電機廠的產品迅速占領南方糖業市場;通過“扁擔電機”的考驗,全廠更是增強了“以經營為中心”的市場意識,全面迅速地提高了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
1983年元旦,萬里副總理閱讀《解放日報》刊登的“扁擔電機”通訊后,有感而發,就《經濟日報》創刊撰寫題為《贊“扁擔電機”精神》的創刊詞,他在文中高度贊揚上海電機廠全心全意為用戶服務的精神,并把這種精神稱之為“扁擔電機”精神。文中強調:上海電機廠這種“扁擔電機”精神是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一個強大動力。如果都能象上海電機廠這樣,要實現十二大提出的到本世紀末工農業年總產值翻兩番的宏偉目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沖破國際壟斷
過去十年里,上海電機廠走過的路并非一帆風順。 “萬人大廠”的規模曾是企業的競爭力,但進入新世紀,規模優勢變成了日趨沉重的負擔,加上國家政策一度限制發電廠新建,上海電機廠舉步維艱。
近五年多來,卸下包袱、專注高端,幫助上海電機廠從困境走出來,并再度成為同行業中的領軍者。電機的低端環節、勞動密集型產業,上海電機廠外包給其他企業做,自己輕裝上陣,也讓許多在行業低谷中陷入困境的企業 “起死回生”。 1萬多人的規模,如今縮減到3000多人,產值卻增長整整10倍,效率大大提高。
包袱輕了,但在競爭激烈的今天,不占據制造業的高端,老牌國企沒有出路。 “如果今天出去談判,光說我們造過 "雙水內冷",胸脯拍得再響,也沒有客戶會理睬。人家看重的是現在你能做什么?”陳明涵和黨委書記宋競彥如是說。
在陳明涵和宋競彥看來,西氣東輸管線上的這臺超高速防爆電機,有點像新時代的 “雙水內冷”。雖然它不是世界首臺,卻是直面跨國巨頭重壓、打破國外壟斷的重大突破。 “我們的電機還沒正式運轉,西氣東輸管線上跨國公司的同類產品已經不得不宣布降價。”陳明涵說。
西氣東輸工程中,天然氣輸送管線每隔幾百公里就有一個壓氣站,不斷加壓加力,以保證天然氣長距離輸送。但長期以來加壓站所需的壓縮機配套電機均為西門子、 GE等跨國公司壟斷,在線運行的關鍵設備全部為進口產品,采購價格極為昂貴。按照中石油的說法,一條投資數千億元的西氣東輸管線,僅設備投資就約是24架波音747飛機 (每架飛機約3億美元)。國家在審計西氣東輸項目投資時,就發現投資過大,設備維護費用極高,必須盡快使核心設備實現國產化。更何況西氣東輸管線的加壓站維系著龐大工程每天的正常運轉,關鍵設備能不能國產化,關系到國家經濟安全。
此時,上海電機廠經過技術創新,早已脫胎換骨,現代化的空調車間、世界一流的自動化設備、嚴格培訓的技術工人……一切條件與研制“雙水內冷”有天壤之別。但擺在上海電機廠面前的困難依然巨大:國內沒人做過,國外技術壟斷,相比當年,如今市場經濟中的失敗,會讓前期巨額投入血本無歸。
提速是 “西氣東輸電機”研發設計團隊遇到的最大難題。常規電動機的轉速基本以每分鐘3000多轉封頂,西氣東輸的電機卻要將轉速提升至5040轉,如此高的轉速,其轉子外圓的線速度,比空氣中音速的一半還多,任何一個零件的飛脫,就是一枚 “子彈”。國內缺乏可供參考的理論數據基礎,甚至在原材料上也無從挑選。因此,從技術路線設計開始,每一個環節都是從零起步。
艱苦卓絕的研發制造過程同樣沒變。當年老廠長把鋪蓋帶進車間,如今也有工作人員為了西氣東輸電機項目,特地在工廠附近租下房子,暫別家人一人獨居。有人上下班轉4條地鐵,每天5點出門,晚上10點以后回家。有位職工的妻子三番五次地生氣 “吃醋”: “有了西氣東輸這個 "新歡",你家都不要了。”
“共和國最需要的時候,就是我們挺身而出的時候。”如今,上海電機廠的職工依舊把這句話放在心頭。經過近兩年的艱苦奮戰,西氣東輸國產天然氣長輸管道關鍵裝備的首臺突破終于實現。 50多噸的電機,只有兩樣零部件采用進口,其他全部自主開發。由于我國天然氣建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根據國家 “十二五”規劃,天然氣長輸管道在西一線后相繼有西二線、西三線、西四線、陜京三線等,產品應用前景廣闊。上海電機廠表示,未來幾年內,對于國產高端電機的需求將成為創新轉型的嶄新市場。
當代弄潮兒
近年來,上電公司國內市場份額連年保持在25%左右,銷售規模、實物產量等指標處于行業前列。然而,上電公司卻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因為他們看到行業內競爭者在變強,大型民企、國際強手強者逾強,優勝劣汰更為激烈。
如何保持優勢,從何尋找新的競爭力?目前上電公司正努力向四個新方向轉型:從技術引進型向技術創新型企業轉型;從高碳能源產業產品為主向低碳綠色能源產業產品轉型;從本土型向國際型轉型;從傳統制造向先進制造和現代服務并舉轉型。
隨著自身水平提高,國外企業對技術輸出的限制越來越多,上電公司意識到,惟有掌握核心技術,才能做強做大。去年,上電公司依靠自主創新,完成新產品試制26項,科研項目17項,新增專利授權54項,其中發明專利15項。近年來除了西氣東輸電機這顆 “皇冠上的明珠”,上電公司還自主研發制造了國內最大功率17MW正壓型防爆異步電動機、國內單機最大容量25MW異步電動機,國內最大功率36MW無刷勵磁同步電動機、國內首臺取代西門子產品的輸油管線2000kW 2P自潤滑防爆電機等等一大批代表行業先進水平的標志性新產品,為重大關鍵裝備國產化和國家經濟安全作出貢獻。最近,上電公司又研制成功2100kW 6P高速永磁電機,該電機的研制和試驗驗證,證明上電公司已具備永磁電機的設計制造能力,為企業打開了新的發展空間。
在新能源領域中,雖然核電項目暫停,但上電公司在新能源領域的技術開發從未停頓,在常規島海水循環泵、凝泵電機,棒電源機組電機等環節,保持核電制造優勢。在綠色能源領域中,上電公司完全自主開發完成1.25MW-3.6MW多種風力發電機,開發研制能力達到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后期還計劃開發更大容量風力發電機和永磁直驅風力發電機。
目前,上電公司還是比較本土化的企業,但企業管理層已經看到國內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國際市場勢必成為將來國內企業角逐的新戰場。去年上電公司在越南設立商務辦事處,今年計劃依托其母公司上海電氣電站集團在印度成立分公司,將產品打入印度市場。上電公司表示,目前已在加強與國外主機廠的合作,建立和發展國外產品銷售和售后服務網點,逐步形成海外營銷網絡。
去年上電公司在國內成功組建兩家服務中心,為其周邊地區企業提供快捷的技術服務和電機的全生命周期服務。這標志著上電公司的服務業從被動向主動轉型,從放射式向網絡式轉化。上電公司介紹,接下來將逐步在國內重點區域組建特約維修中心,發揮上電的技術優勢,實現產品的全生命周期服務。在給用戶 “貼心”、 “貼身”服務的同時,實現自身服務產業的新突破。
大事記
1954年 制造成功我國第一臺六千千瓦空冷汽輪發電機,安裝于安徽淮南電廠
,結束了我國不能制造汽輪發電機的歷史。
1958年 研制成功世界第一臺一萬二千千瓦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安裝在上海南市電廠。為此,在上海電機廠成立六十周年之際,江澤民同志親筆題詞:解放思想,發揚雙水內冷電機的首創精神。
1969年 制造成功國內第一臺十二點五萬千瓦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安裝在吳涇熱電廠。
1971年 制造成功國內第一臺三十萬千瓦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安裝在望亭電廠。
1979年 國內領先的七千千瓦八十極最大立式同步電動機在江蘇皂河泵站運行
1981年 順利交付廣東順德糖廠一批急需的替代老式蒸汽機的榨糖用直流電動機。為此,國務院萬里副總理在《經濟日報》創刊號上發表創刊詞《贊“扁擔機”精神》。
1997年 國內最大的一萬五千千瓦五十二極同步柴油發電機在昆山巴城調峰電廠運行。
1998年 國內領先的百萬千瓦級火電廠用六千千瓦十八極循泵異步電動機在北疆電廠運行。
2007年 國內領先的一萬二千千瓦變頻調速同步電動機在青山控股集團公司運行。國內輸出力矩最大的九千五百千瓦十六極變頻調速同步電動機在首都鋼鐵公司運行。
2008年 國內單機最大容量二萬五千千瓦異步電動機在廣西柳州鋼鐵公司運行
。國內領先的九千三百五十千瓦直流電機在上海電站臨港工廠運行。
2009年 國內領先的輸油管線用二千千瓦二極防爆無火花型自潤滑異步電動機在中國石油管道沈陽輸油氣分公司鐵嶺輸油站運行,打破了進口電機在國內輸油管線的長期壟斷。
2010年 研制成功國產首臺核電1E級六千三百千瓦應急柴油發電機。該產品榮獲二零一一年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銀獎。試制成功國內領先的三千六百千瓦雙饋異步風力發電機。國內最大功率三萬六千千瓦四極無刷勵磁同步電動機在廣西柳州鋼鐵公司運行。
2011年 研制成功國產首臺二萬千瓦二極超高速防爆變頻調速同步電動機
。投運于西氣東輸西安高陵壓氣站。
2012年 研制成功國內最大功率一萬七千千瓦四極正壓型防爆異步電動機,安裝在中國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
歲月留痕
攀登世界科學技術高峰的一項重大成就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已由上海電機廠首先創制成功。
一九五八年十月,上海電機廠在許多兄弟單位的協作下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臺一萬二千鸈的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一九六年,又制成了容量達十萬鸈的。現在正在考慮試制更大容量的這種發電機。到目前為止,上海電機廠先后制造的一批這種發電機,已在全國十七家發電廠正常運行了將近三十萬小時,發電三十億度以上。經過長期考驗,證明質量良好。
1965年4月29日解放日報第1版 《我國首先制成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節選
三中全會提出的正確政策在廣大農村落實以后,南方各省甘蔗產量大幅度增長。原有的幾百個糖廠趕不上這種發展形勢,急需技術改造。上海電機廠廠長李文華從剛剛由直流電機設計組副組長崗位調到經營服務部的鄭德清工程師那里得到這個信息,馬上親自趕到廣東順德糖廠調查訪問。當看到這個廣東最大的糖廠至今仍然使用落后的蒸汽機榨糖,他十分吃驚,也為自己廠不能為他們提供先進裝備而感到深深的內疚。
1982年11月29日解放日報第3版 《李文華和 “扁擔電機”》節選
撰文:徐蒙 攝影:沈家善 設計:吳名遂
作者:徐蒙 沈家善 吳名遂來源解放日報)
如今面對國家能源局的贊譽和找上門來的新訂單,上電公司總經理陳明涵常常會想起三年前的場景:西氣東輸的巨大市場擺在眼前,但攬下國內沒人敢做的挑戰,萬一失敗,會不會讓企業承擔不必要的風險?人們猶豫不決。“成功了是你們的,失敗了歸我。”關鍵時刻,陳明涵的一句話,讓全公司上下吃下自主創新的 “定心丸”。
在一些老職工聽來,陳明涵的這句話勾起他們的記憶。三十年前,面對廣東順德糖廠廠長的憂心忡忡,老廠長李文華用一句話回答:“萬一發生問題,您打電報來,我李文華一定趕到順德,陪您一起挨扁擔。”后來這句被稱為“扁擔電機”精神的話語,傳遍改革開放初期的全中國。
與共和國同齡的上海電機廠,從來不缺 “敢為天下先”的勁頭。翻開泛黃的老相片,意氣風發的工人推著新中國第一臺汽輪發電機,游行在南京路上向全國人民報告喜訊;全世界第一臺雙水內冷發電機旁,工人和專家激動得把手拍得通紅……羅馬不是一天建成,
一座敢于擔當的工廠里,同樣凝固歲月。從雙水內冷的首創精神,到 “扁擔電機”的市場經濟闖勁,一點一滴,積淀出今天海派企業的性格:從不在夢想前猶豫徘徊,從來在困難時挺身而出。
世界第一臺
1958年,第二個五年計劃開始時,電力供應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為此,國家要求上海電機廠制造更多的汽輪發電機支援工農業生產。
這個百廢待興的年代,成立短短8年的上海電機廠廠房簡陋,設備落后。制造汽輪發電機需要轉軸和護環,這兩個重要部件當時國內生產尚未過關,須從國外進口。人家給幾根轉軸、幾套護環,就只能生產幾臺汽輪發電機。
在這種情況下,滿足國家對電站設備的需要,只有在冷卻介質和冷卻方式上想辦法。冷卻介質分為空冷、氫冷和水冷。空氣冷卻效能最低,氫氣冷卻比空氣冷卻高3-4倍,水冷比空冷高40-50倍。冷卻方式上有內冷和外冷之分,內冷效果又比外冷為好。但是在制造技術上,水冷比氫冷困難,內冷比外冷困難,特別是轉子繞組水內冷,世界上還沒有先例。
1958年7月3日,上海電機廠成立由副廠長、總工程師孟慶元領導,由汪耕為組長,多名技術專家組成的雙水內冷設計小組,挑戰世界首臺的任務正式展開。
當時廠里一沒有現場技術資料,只有薄薄幾頁介紹內冷的文章;二沒有實物可以參考,只有浙江大學的試驗模型;三沒有專家指導,一切得靠自己摸索。設計工作全面啟動后,從領導干部、技術人員到工人群眾,所有人都竭盡所能貢獻智慧。遇到技術問題,設計人員在廠門口貼出征求解決方案的“大字報”,“問計”全廠員工。當年7月底,世界上第一臺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設計基本完成。
設計關過了,制造關迎面而來。上海電機廠老式皮帶車床還在轉,起吊能力只有50噸。生產工人經驗缺乏,加上原材料質量較差,做出來的零部件一度十分粗糙。
以薄弱的工業基礎沖擊世界高峰,必然遇到種種挫折。制造中遇到最大問題就是滲漏水。大家請來自來水修理工、閥門管理工、熟悉油壓系統的汽車修理工、機床檢修工,一邊討論,一邊試驗。各行各業的能手群策群力,先后試制100多種式樣的零件,終于攻下難關。
1958年10月27日,經過100多天的日夜趕制,1.2萬千瓦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在超速試驗室試車一次成功,成為世界發電機制造史上的一項重大突破。
當年12月,世界上第一臺1.2萬千瓦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安裝在上海南市發電廠,發電初期發生一些問題被解決后,在南市電廠正常運行34年,直到1993年8月才因機組容量小而被拆除。
陪您挨扁擔
那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最初年代。1981年初,上海電機廠派出大批經營、技術人員,由廠領導帶隊,分赴全國重點城市、廠礦企業和基本用戶進行市場調查。
當年3月,李文華廠長親自帶調查組趕到廣東順德糖廠調查訪問。當他看到這個廣東最大的糖廠仍然使用落后的蒸汽機榨糖,十分吃驚,也為自己工廠不能為他們提供先進裝備而深深內疚。
當時,糖廠領導和技術人員正在考慮技改方案,卻有些舉棋不定。上海電機廠提出了在不改變整個軋糖車間工藝流程的前提下,用直流電機代替蒸汽機的方案,討論后被對方接受。但新設備能不能及時提交?投產后會不會有問題?當糖廠廠長趕到上海探詢時,李文華干脆地回答:“保證如期供應,我負責。”但是,糖廠廠長還是不放心地說:“老李啊,您負不了責啊!糖廠開榨以后,農民每天用幾百條船運甘蔗來榨,萬一設備出問題,甘蔗處理不了,就會爛掉。那時候,幾千農民會拿扁擔打我們!”李文華聽了,仍然信心十足地回答:“萬一發生了這種情況,您打電報來,我李文華一定趕到順德,陪您一起挨扁擔!”
兩位廠長的對話很快傳開了,大家詼諧地把這批電機叫做“扁擔電機”,在它的任務單前面打上緊急訂貨符號,一路開綠燈。這批電機終于如期交貨,并且一次試車成功。在整個100天左右的榨糖季節里,除了由于工人操作不當停過8分鐘之外,一直運轉正常。
順德糖廠技改成功消息,迅速在廣東、廣西、福建、江西等甘蔗主產地區傳開了,訂貨單如雪片飛來。李文華又和開發部技術人員商量,根據華南環境和榨糖工藝條件,重新設計一種制糖專用電機的系列產品。此后幾年,糖廠電機訂貨量穩步上升,從而使上海電機廠的產品迅速占領南方糖業市場;通過“扁擔電機”的考驗,全廠更是增強了“以經營為中心”的市場意識,全面迅速地提高了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
1983年元旦,萬里副總理閱讀《解放日報》刊登的“扁擔電機”通訊后,有感而發,就《經濟日報》創刊撰寫題為《贊“扁擔電機”精神》的創刊詞,他在文中高度贊揚上海電機廠全心全意為用戶服務的精神,并把這種精神稱之為“扁擔電機”精神。文中強調:上海電機廠這種“扁擔電機”精神是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一個強大動力。如果都能象上海電機廠這樣,要實現十二大提出的到本世紀末工農業年總產值翻兩番的宏偉目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沖破國際壟斷
過去十年里,上海電機廠走過的路并非一帆風順。 “萬人大廠”的規模曾是企業的競爭力,但進入新世紀,規模優勢變成了日趨沉重的負擔,加上國家政策一度限制發電廠新建,上海電機廠舉步維艱。
近五年多來,卸下包袱、專注高端,幫助上海電機廠從困境走出來,并再度成為同行業中的領軍者。電機的低端環節、勞動密集型產業,上海電機廠外包給其他企業做,自己輕裝上陣,也讓許多在行業低谷中陷入困境的企業 “起死回生”。 1萬多人的規模,如今縮減到3000多人,產值卻增長整整10倍,效率大大提高。
包袱輕了,但在競爭激烈的今天,不占據制造業的高端,老牌國企沒有出路。 “如果今天出去談判,光說我們造過 "雙水內冷",胸脯拍得再響,也沒有客戶會理睬。人家看重的是現在你能做什么?”陳明涵和黨委書記宋競彥如是說。
在陳明涵和宋競彥看來,西氣東輸管線上的這臺超高速防爆電機,有點像新時代的 “雙水內冷”。雖然它不是世界首臺,卻是直面跨國巨頭重壓、打破國外壟斷的重大突破。 “我們的電機還沒正式運轉,西氣東輸管線上跨國公司的同類產品已經不得不宣布降價。”陳明涵說。
西氣東輸工程中,天然氣輸送管線每隔幾百公里就有一個壓氣站,不斷加壓加力,以保證天然氣長距離輸送。但長期以來加壓站所需的壓縮機配套電機均為西門子、 GE等跨國公司壟斷,在線運行的關鍵設備全部為進口產品,采購價格極為昂貴。按照中石油的說法,一條投資數千億元的西氣東輸管線,僅設備投資就約是24架波音747飛機 (每架飛機約3億美元)。國家在審計西氣東輸項目投資時,就發現投資過大,設備維護費用極高,必須盡快使核心設備實現國產化。更何況西氣東輸管線的加壓站維系著龐大工程每天的正常運轉,關鍵設備能不能國產化,關系到國家經濟安全。
此時,上海電機廠經過技術創新,早已脫胎換骨,現代化的空調車間、世界一流的自動化設備、嚴格培訓的技術工人……一切條件與研制“雙水內冷”有天壤之別。但擺在上海電機廠面前的困難依然巨大:國內沒人做過,國外技術壟斷,相比當年,如今市場經濟中的失敗,會讓前期巨額投入血本無歸。
提速是 “西氣東輸電機”研發設計團隊遇到的最大難題。常規電動機的轉速基本以每分鐘3000多轉封頂,西氣東輸的電機卻要將轉速提升至5040轉,如此高的轉速,其轉子外圓的線速度,比空氣中音速的一半還多,任何一個零件的飛脫,就是一枚 “子彈”。國內缺乏可供參考的理論數據基礎,甚至在原材料上也無從挑選。因此,從技術路線設計開始,每一個環節都是從零起步。
艱苦卓絕的研發制造過程同樣沒變。當年老廠長把鋪蓋帶進車間,如今也有工作人員為了西氣東輸電機項目,特地在工廠附近租下房子,暫別家人一人獨居。有人上下班轉4條地鐵,每天5點出門,晚上10點以后回家。有位職工的妻子三番五次地生氣 “吃醋”: “有了西氣東輸這個 "新歡",你家都不要了。”
“共和國最需要的時候,就是我們挺身而出的時候。”如今,上海電機廠的職工依舊把這句話放在心頭。經過近兩年的艱苦奮戰,西氣東輸國產天然氣長輸管道關鍵裝備的首臺突破終于實現。 50多噸的電機,只有兩樣零部件采用進口,其他全部自主開發。由于我國天然氣建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根據國家 “十二五”規劃,天然氣長輸管道在西一線后相繼有西二線、西三線、西四線、陜京三線等,產品應用前景廣闊。上海電機廠表示,未來幾年內,對于國產高端電機的需求將成為創新轉型的嶄新市場。
當代弄潮兒
近年來,上電公司國內市場份額連年保持在25%左右,銷售規模、實物產量等指標處于行業前列。然而,上電公司卻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因為他們看到行業內競爭者在變強,大型民企、國際強手強者逾強,優勝劣汰更為激烈。
如何保持優勢,從何尋找新的競爭力?目前上電公司正努力向四個新方向轉型:從技術引進型向技術創新型企業轉型;從高碳能源產業產品為主向低碳綠色能源產業產品轉型;從本土型向國際型轉型;從傳統制造向先進制造和現代服務并舉轉型。
隨著自身水平提高,國外企業對技術輸出的限制越來越多,上電公司意識到,惟有掌握核心技術,才能做強做大。去年,上電公司依靠自主創新,完成新產品試制26項,科研項目17項,新增專利授權54項,其中發明專利15項。近年來除了西氣東輸電機這顆 “皇冠上的明珠”,上電公司還自主研發制造了國內最大功率17MW正壓型防爆異步電動機、國內單機最大容量25MW異步電動機,國內最大功率36MW無刷勵磁同步電動機、國內首臺取代西門子產品的輸油管線2000kW 2P自潤滑防爆電機等等一大批代表行業先進水平的標志性新產品,為重大關鍵裝備國產化和國家經濟安全作出貢獻。最近,上電公司又研制成功2100kW 6P高速永磁電機,該電機的研制和試驗驗證,證明上電公司已具備永磁電機的設計制造能力,為企業打開了新的發展空間。
在新能源領域中,雖然核電項目暫停,但上電公司在新能源領域的技術開發從未停頓,在常規島海水循環泵、凝泵電機,棒電源機組電機等環節,保持核電制造優勢。在綠色能源領域中,上電公司完全自主開發完成1.25MW-3.6MW多種風力發電機,開發研制能力達到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后期還計劃開發更大容量風力發電機和永磁直驅風力發電機。
目前,上電公司還是比較本土化的企業,但企業管理層已經看到國內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國際市場勢必成為將來國內企業角逐的新戰場。去年上電公司在越南設立商務辦事處,今年計劃依托其母公司上海電氣電站集團在印度成立分公司,將產品打入印度市場。上電公司表示,目前已在加強與國外主機廠的合作,建立和發展國外產品銷售和售后服務網點,逐步形成海外營銷網絡。
去年上電公司在國內成功組建兩家服務中心,為其周邊地區企業提供快捷的技術服務和電機的全生命周期服務。這標志著上電公司的服務業從被動向主動轉型,從放射式向網絡式轉化。上電公司介紹,接下來將逐步在國內重點區域組建特約維修中心,發揮上電的技術優勢,實現產品的全生命周期服務。在給用戶 “貼心”、 “貼身”服務的同時,實現自身服務產業的新突破。
大事記
1954年 制造成功我國第一臺六千千瓦空冷汽輪發電機,安裝于安徽淮南電廠
,結束了我國不能制造汽輪發電機的歷史。
1958年 研制成功世界第一臺一萬二千千瓦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安裝在上海南市電廠。為此,在上海電機廠成立六十周年之際,江澤民同志親筆題詞:解放思想,發揚雙水內冷電機的首創精神。
1969年 制造成功國內第一臺十二點五萬千瓦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安裝在吳涇熱電廠。
1971年 制造成功國內第一臺三十萬千瓦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安裝在望亭電廠。
1979年 國內領先的七千千瓦八十極最大立式同步電動機在江蘇皂河泵站運行
1981年 順利交付廣東順德糖廠一批急需的替代老式蒸汽機的榨糖用直流電動機。為此,國務院萬里副總理在《經濟日報》創刊號上發表創刊詞《贊“扁擔機”精神》。
1997年 國內最大的一萬五千千瓦五十二極同步柴油發電機在昆山巴城調峰電廠運行。
1998年 國內領先的百萬千瓦級火電廠用六千千瓦十八極循泵異步電動機在北疆電廠運行。
2007年 國內領先的一萬二千千瓦變頻調速同步電動機在青山控股集團公司運行。國內輸出力矩最大的九千五百千瓦十六極變頻調速同步電動機在首都鋼鐵公司運行。
2008年 國內單機最大容量二萬五千千瓦異步電動機在廣西柳州鋼鐵公司運行
。國內領先的九千三百五十千瓦直流電機在上海電站臨港工廠運行。
2009年 國內領先的輸油管線用二千千瓦二極防爆無火花型自潤滑異步電動機在中國石油管道沈陽輸油氣分公司鐵嶺輸油站運行,打破了進口電機在國內輸油管線的長期壟斷。
2010年 研制成功國產首臺核電1E級六千三百千瓦應急柴油發電機。該產品榮獲二零一一年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銀獎。試制成功國內領先的三千六百千瓦雙饋異步風力發電機。國內最大功率三萬六千千瓦四極無刷勵磁同步電動機在廣西柳州鋼鐵公司運行。
2011年 研制成功國產首臺二萬千瓦二極超高速防爆變頻調速同步電動機
。投運于西氣東輸西安高陵壓氣站。
2012年 研制成功國內最大功率一萬七千千瓦四極正壓型防爆異步電動機,安裝在中國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
歲月留痕
攀登世界科學技術高峰的一項重大成就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已由上海電機廠首先創制成功。
一九五八年十月,上海電機廠在許多兄弟單位的協作下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臺一萬二千鸈的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一九六年,又制成了容量達十萬鸈的。現在正在考慮試制更大容量的這種發電機。到目前為止,上海電機廠先后制造的一批這種發電機,已在全國十七家發電廠正常運行了將近三十萬小時,發電三十億度以上。經過長期考驗,證明質量良好。
1965年4月29日解放日報第1版 《我國首先制成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節選
三中全會提出的正確政策在廣大農村落實以后,南方各省甘蔗產量大幅度增長。原有的幾百個糖廠趕不上這種發展形勢,急需技術改造。上海電機廠廠長李文華從剛剛由直流電機設計組副組長崗位調到經營服務部的鄭德清工程師那里得到這個信息,馬上親自趕到廣東順德糖廠調查訪問。當看到這個廣東最大的糖廠至今仍然使用落后的蒸汽機榨糖,他十分吃驚,也為自己廠不能為他們提供先進裝備而感到深深的內疚。
1982年11月29日解放日報第3版 《李文華和 “扁擔電機”》節選
撰文:徐蒙 攝影:沈家善 設計:吳名遂
作者:徐蒙 沈家善 吳名遂來源解放日報)
- 上一篇:上海電機廠:打造百億企業 2016/12/5
- 下一篇:電機軸瓦檢修換油的具體步驟 2016/11/28